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
地方高校如何发挥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集聚合力加快打造一流大学群体,如何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如何在特色发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发力?对这些问题,作为地方高校的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有着深刻思考。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如何发挥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集聚合力加快打造一流大学群体,如何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如何在特色发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发力?对这些问题,作为地方高校的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有着深刻思考。</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建设教育强国,高校如何发挥龙头作用</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中国教育报:您如何理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一战略任务?高校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骆清铭:</strong>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可以说,教育、科技、人才是驱动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三驾马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三位一体”、系统谋划,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深远战略考量。</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其具有的科教融合育人独特优势及其所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要求其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充分发挥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聚合力。我国大学长期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发展。这也为高校办学治校提供了基本遵循。</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构建服务型大学,学科建设是关键要素</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中国教育报:目前,很多地方大学都将办学定位在建设服务型大学之上,学术界对服务型大学的论述多集中在“教学服务型”与“社会服务型”等,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您对服务型大学有什么样的理解?</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骆清铭:</strong>在我看来,将大学的服务性区分为“教学服务”或者“社会服务”等,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学界和业界普遍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主要职能,其中社会服务被明确为一项基本职能,这容易把社会服务和教学、科研人为地割裂开来。从高等学校三大职能产生顺序来看,社会服务职能是因循教学和科研两大职能产生之后才出现的,是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因而又被称为延伸职能。从这一点来说,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派生职能,与教学职能和科研职能有着一定的派生关系,是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事实上,教学、科研就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也是高校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基础和源泉。所以,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方位”的协同模式来认识与构建大学职能间的关系,其核心要义是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我理解的服务型大学,应该是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开放式办学,既坚持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社会的信念,又充分利用高校科教资源直接做好社会服务。具体来说,就是积极构建新型产学研融合生态圈,探索区域与高校全要素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机制,打造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共建共赢的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体模式”。</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中国教育报:构建服务型大学,什么要素最关键?</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骆清铭:</strong>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的龙头和命脉。对于高校而言,有了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一流的学者,才能成就一流的学术,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才能最终成就一流的大学。所以我认为,学科建设是最关键要素。</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在美国1999年的大学评估中,加州理工学院排名第一,原因主要是它的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成了世界顶尖的学科。而这又得益于两位教授:一位是密立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使学校的实验物理迈进了世界一流;另一位是冯·卡门,钱学森的老师,他把美国的航空技术带起来了。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社会人才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校全面转型发展,是建设服务型大学的当务之急。</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中国教育报:国家“双一流”总体方案的出台拉开了中国高校发展的新序幕,提出“双一流”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对一流学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在您看来,一流学科应该如何建设?</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骆清铭:</strong>学科建设离不开战略规划。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学,都是在动态和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形成的。我们要以动态竞争思维制定学科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国际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充分认识自身已有的办学条件与特色,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盘考虑,合理部署,科学制定学科发展战略规划。</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以海南大学为例,学校的作物学学科两次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一方面,在于水平出色,在对应领域内,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水平、学科特色发展等各方面表现均相对突出;另一方面,缘于该学科契合急需,研究内容与“十四五”时期国家战略具有较高的匹配度。</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学科建设,既不能贪大求全、急于求成,也不能妄自菲薄、望而却步。要突出“创新”,无论是传统优势学科,还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都要“异军突起,出奇制胜”。推进学科创新要转变观念,开阔视野,突破影响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各种传统的或现有的桎梏,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学科的交叉、开放、融合和结构重组,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拓展新的学科发展空间,提出创造性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新思路。</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在学科发展战略规划与实施中,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定位是战略的核心;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正确的选择和舍弃是战略的精髓;学科交叉是创新思想的源泉,特色和创新是战略的灵魂;学术卓越或质量是战略评估的核心指标。</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因此,紧扣海南发展定位与科技需求,海南大学围绕“自贸港发展与制度创新”“生态文明”“文化旅游”“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海洋科技”“全健康”“信息技术”等七大领域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攻关;以重大需求为牵引、凝练若干重大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难题,以项目培育为抓手、以团队建设为保障,按重大研究领域布局若干科研团队;根据学科发展目标和团队建设需要,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产出高水平成果;通过科教融合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培养优秀人才,带动高水平学科发展,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高校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中国教育报: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体到学科规划中,怎样去思考和实现?</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骆清铭:</strong>开辟新赛道,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寻找创新方向。创新并不意味着仅仅在实验室寻求突破,更多的创新项目的最初灵感和动力,还可能来自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来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做好“顶天立地”的学科布局,是一方面。</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开放”是“超越现实,超越自身”最有力的武器。“开放”可以让我们发现问题,还可以让我们抓住机遇,更能让我们走出困境,追求卓越。要以“开放”统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方面的高质量联系在一起,提高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因此,做好“开放办学”的学科布局,是另一方面。</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对海南大学而言,“顶天立地”与“开放办学”是做好学科布局的实现途径。</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顶天,就是要做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在某一领域拥有国际话语权;立地,就是要解决国家的技术需求,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面向南繁育种国家战略,围绕种子重大科学问题,海南大学成立了三亚南繁研究院、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聚集优势,深度融入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建设,已完成首批53名科研人员签约入驻,赋能我国种子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发展。</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面向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短板和最薄弱的基础在于“三农”这一事实,海南大学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大胆探索高等教育多元化,成立农业农村学院。以“小学院、大教育”的办学理念,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致力于培养优秀农业农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全科型人才。</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此外,整合地方资源,拓展办学空间,将科学研究院建立在海南最需要的地方。以“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创新”为导向,着力构建高效载体和各类平台,打造“协同创新”和“价值共同创造”的科创生态系统。比如,在海口“药谷”建设海南大学新药筛选与评价平台和药学院;在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成立海南大学冯家湾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研究院,加强海洋种业和海洋渔业科技创新。</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总的来说,地方高校要做的就是系统分析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地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和紧缺人才,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以目标任务为导向,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学科,我们就设置什么样的学科,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服务型大学。</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新范式</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中国教育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保障。那么,您认为应该构建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骆清铭:</strong>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力点应该放在“个性化”教育上。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近年来,海南大学结合区域发展目标和学校自身定位,通过不断实践,探索了“完全学分制+书院制+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将课堂教育教学、社区化管理、科研创新相结合,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与国家战略共性需求的深度融合。</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实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学生在专业选择和课程选择上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一定条件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授课教师,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学生入学填报志愿为水产养殖学,但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包括多个方向,那么学生就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以及未来想从事的方向来进行课程选择,想从事水产等企业管理的,就可以修读管理学专业;想从事新闻工作的,就可以修读新闻传播学;想从事出口贸易的,就可以修读国际贸易学,这样,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的高质量人才。</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实行书院制改革,将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按照社区管理的模式组建为各具特色的书院,为相互学习借鉴、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提供“熔炉式”反应空间,有效解决了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模式的新需求。</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跨学科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使学生有机会融入科研创新团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全流程得到训练,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高水平科研带动高质量人才培养。</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近年来,海南大学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有组织的科研体系,构建个性化协同育人体系,取得了跨越式进步。</p>